天门河水电厂,是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重要建筑之一。它能够获得如此殊荣,不仅因为水电站本身拥有悠久的历史,还因站内的两台发电机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,为当地工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。
2006年3月,贵州省桐梓县的两个村民在山林中意外闯入一个隐秘山洞,惊奇地发现了两台看似破旧的发电机。尽管设备外表斑驳老旧,但他们惊讶地发现,这两台发电机竟然还能正常运行,依旧保持着工作状态。
他们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给当地政府,随后政府迅速联系了相关专家团队前来实地考察。专家们仔细检查发电机机身上的铭牌后,终于揭示了这两台发电机的真实身份——它们是1942年由美国通用公司制造的产品,历史价值非凡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在天门河水电站的建造历史中,有一段记载清楚表明,这两台发电机是二战时期,美国作为援助物资送给中国,用于支持抗日战争的重要装备。
那么,二战期间,美国为何要将这两台发电机送抵中国?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?最终为何会落户天门河水电厂呢?
展开剩余85%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军发起对中国的大规模进攻。因军事力量悬殊,中国军队在每次战斗中都面临极其艰难的形势,前线的物资供应也极度匮乏。
到了1937年12月,日军攻势更为猛烈,南下战火逐步逼近南京政府。为避免兵工厂被敌军摧毁,国民政府决定将大部分兵工厂转移到贵州桐梓等地,以确保武器装备的持续供应。
然而,将兵工厂迁移只是第一步,随之而来的难题是如何保证这些兵工厂的正常运转——大量电力供应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。
但当时的桐梓地区电力资源极为匮乏,根本无法满足兵工厂的用电需求。面对这种窘境,人们提出了在当地修建水电站的建议,旨在为兵工厂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。
南京大屠杀后,日军在中国实行残酷的“三光”政策,声称要杀光中国人,并用空军对所有设施实施大规模空袭。国民党吸取教训,决定将重要设施建在地下以规避空袭威胁。
于是,许多大型基础设施通过地下建设得以躲避日军狂轰滥炸,确保了战争前线的物资供应未被完全切断。
依据这一理念,1939年,国民党联合技艺精湛的工匠们在贵州桐梓修建了天门河水电站。这是桐梓的第一座水电站,不仅为兵工厂等关键设备提供了电力,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先进的发电方式。
天门河水电站的选址经过多方考量,最终确定在一个天然溶洞内。四周群山环绕,植被茂密,人迹罕至,极具隐蔽性。溶洞内唯一穿流而过的是一条自然河流,整个场景险峻壮丽,宛如天工开物,令人叹为观止。
建成后的天门河水电站,主要目标是为兵工厂供电,但正式投运时才发现缺少合适的发电机组,无法满足全国汇聚兵工厂的庞大电力需求,导致水电站一度难以发挥作用。
正当此时,美国对中国伸出援手,向我国运来了两台发电机。
二战期间,法西斯势力在欧亚大陆肆意扩张,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和安全。美国逐渐结束旁观态度,决定加入战斗,坚决打击法西斯,同时对苏联和中国提供物资援助。
1941年,日军发动更大规模攻势,意图逼迫重庆国民政府投降,加速太平洋战场战斗结束,并促成轴心国成员会师。日军对中国发动疯狂轰炸,并在海陆设立封锁,切断外界援助,企图加速中国军队溃败。
面对严峻局势,中美于1942年协商开辟穿越喜马拉雅山的“驼峰航线”,以保障中国物资供应。这条航线极其艰险,飞行员需要紧贴崎岖的山脉,面对突发暴雨和强烈气流,完成这条生命线的运输任务。
飞行高度有限,山脉险峻,加之敌军潜伏的威胁,飞行员的生理与心理承受巨大考验。美国政府不顾风险,仍冒险运送包括通用公司两台发电机在内的援华物资。
物资先分批运至印度,再通过“驼峰航线”转运昆明。到达昆明后,还需翻越充满敌军埋伏的滇缅公路,运往贵州等地,确保天门河水电站能顺利接收设备。
为确保物资安全抵达,美军派机场主管卡尔德亲自护送。历经千难万险,这批物资最终成功到达中国,为水电站解决发电难题带来希望。
开辟“驼峰航线”付出了沉重代价,飞行员生命接连消逝。美国《时代周刊》曾描述:“在800公里的深山峡谷和冰雪覆盖的山峰中,散落着飞机残骸,阳光下闪烁的铝片构成了著名的‘铝谷’。”
幸存的飞行员滕纳将军回忆飞行:“无航图、无气象预报、无地面指挥,完全靠目视下方的飞机残骸导航,飞越险峻冰峰峡谷,常被暴雨和气流围困,犹如在地狱中徘徊。”
这批物资总重约百吨,发电机中心轴单重三吨,创造了当时空运载重的历史纪录。正是凭借这条生命线,中国抗战后方得以坚守,东亚战场与世界联系的生命线被保住。
1945年日本投降后,桐梓的兵工厂逐渐迁移他地,建国后随着社会发展,天门河水电站进入转型期。人员流动频繁,负责维护的技术人员日益减少。
高培德是曾参与水电站维护的工作人员之一,他1992年退休时回忆起1953年2月的一次抢修经历。那年因新管理者操作失误,设备严重受损,水电站面临停产风险。
幸亏及时采取措施,危机暂时缓解。高培德积极参与抢修工作,尽管有人认为水电站已无意义,应直接关停,他依旧潜心钻研技术,尝试用国产零件替换部分美国发电机组件。
当时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,认为中国工艺无法匹配美国制造。但高培德和团队坚持维修,最终随着机器再次启动,质疑声渐渐消散。
虽然有热心的维护人员,但水电站设备老化问题依然严重。日积月累的管理缺失和操作不当导致发电机线圈严重损坏,水电站一度停摆,最终不得不关闭这两台发电机以防事故发生。
时光荏苒,80年过去,这两台发电机经过简单修复后依然能够运转,持续输出稳定的直流电。当地村民说,他们早知水电站存在,但未曾了解机器来自遥远的美国,更不知这两台“老古董”背后承载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故事。
1995年,美国通用公司得知自家制造的发电机仍能使用,便主动联系桐梓政府,提出高价回购意愿。但桐梓方面坚决拒绝了这一请求。
美国公司多次提高报价,但桐梓政府考虑的是发电机所承载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,绝非金钱能衡量。
如今,天门河水电站已不再发电,随着旅游业的发展,它华丽转身为红色旅游基地,向游客开放内部结构,讲述发电机背后的历史故事,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。
虽然两台发电机只是物件,但它们是我国艰苦奋斗的见证者,见证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,也见证了数十年间国家的发展变迁,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。
它们提醒我们,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是无数先辈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。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,我们应倍加珍惜,铭记历史。
贵州如今已拥有多个大型水电站,如洪家渡、银子渡、东风、锁风营、乌江渡等,但像天门河水电站这样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,贵州恐怕再无第二。
天门河水电站之所以令人流连,不仅是因其外表,更在于它厚重的历史内涵和背后动人的故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
